剩布計劃 3.0 產品升級再造普拉斯
產品升級再造普拉斯
第一步 回收淘汰布料
剩布計劃的第一步:從蒐集開始,我們在下腳料廠蒐集淘汰布料,一捆一捆的布料躺在太陽底下無遮蔽,任風春雨打,翻開布料一看,除了沾黏風沙之外,清一清還是可以正常使用,因為布料都還很完整。儘管如此,去年的布料狀況更顯嚴重些,布料外觀看起來很完整,但攤開來一看,一大片的布料中間與兩側都被挖了兩個洞,然後這塊布料就因此被丟棄!想想眼前這些來自於成衣的過度生產而產生的剩料,是即將被丟棄的布料,然而背後還有更多我們看不到成千上萬無法被回收的布料要被當垃圾丟掉!剩布計劃是一個範例、一個希望能夠建立起回收機制的小小實踐。
第三步 布料清洗、消毒、日曬
剩布計劃的第三步:這些一捆一捆回收回來的布料相當厚重,必須人工清洗,另外一個困難點是要有空地可以日曬,於是我們向主持鹿港競技龍舟錦標賽的黃世州老師借了「龍舟基地」,在這裡非常感謝他的場地提供!布料在大桶子裡洗淨、殺菌,再將之泡泡洗淨,接下來需要使盡全力擰乾它!這一步驟真的讓每個人都手腳軟了!最後,在架上綁上竹竿後,使用夾子將布料掛上就大功告成了!雖然還在原料階段,但只要完成這個清洗階段,就覺得我們已跨出一大步了!太陽公公曬著這些即將變身成為日常用品的淘汰布料,購買使用者也會覺得心暖暖呢!
第五步:裁剪、絹印
剩布計劃的第五步:每一塊布料都已經「淨身」了!乾淨的布料從基地收回後,每塊布料需要清點後,依照款式與配色預估出數量後,就可以開始把「布料」變「裁片」了!一直以來剩布計劃到了這個步驟都和社區媽媽合作化生產,媽媽們透過這個合作,不只是與社區的連結,也是一個交流的機會。這次設計又有更新的嘗試,在包包外觀增加絹印的設計,是住在鹿港的夥伴-「蔣宛融」,她所經營的品牌名稱為「初學者」,和參先生一起合作製作本次的再生產品!我們在同一空間內進行分類、裁剪、絹印,也在這裡聊天、分享自己的經驗,這也是剩布計劃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啊!我們不只產出再生產品,也產出這些「對話」!
再生產品完成
剩布計劃裁剪完後,我們送到社區裡的工廠,進行車縫與完成。這間工廠經歷過轉型過程,過程中相當不易,中間也跑了很多員工,但還是撐下來了。從代工時代的快速車縫,轉為精緻車縫,才能到現在屹立不搖。只有兩位車縫阿姨的工廠,每次都會仔細地和我們討論製程、想辦法製作出最完美的產品,甚至沒製作過帽子的他們也願意接下來挑戰製作!這些來來往往的過程都讓我們彼此都有成長!再生產品是被這樣生產出來的,清洗、日曬、車縫,每個製作都不容易,剩布尤其需要耗費更多時間與人力,更重要的是過程中的設計與美化,會讓人更加想繼續的使用它!再生產品裡的「再生產品」織鏢,要突破好幾個關卡才能冠上這個稱號,是一種「從垃圾到日常」的實踐!
剩布計劃3.0 計畫說明,影片
參先生從2016年與今秋藝術節合作剩布計劃,最初原意是想要解決社區裡剩布的問題,但漸漸的我們找到適合在社區裡運轉的生存方式。剩布計劃主要是回收成衣廠與紡織廠的邊料,經過升級再造製成再生產品的一個過程。從1.0到3.0的變化,參與的有志工、社區媽媽,每次參與的人不同,而再生產品也更升級,甚至參先生的走向也因此有轉變;後來也和許多一樣理念的廠商合作,改造更多不一樣的再生產品,我們也希望日後能夠影響更多人、讓更多人加入參先生團隊!